苏南重镇成长秘笈:太仓为什么能赢?

太仓城市风貌

 

印象中,苏州太仓素来是以肉松闻名的一座小城,古风浓郁,居住闲适,处处飘溢着江南的味道。

 

再度声名遐迩,是因为这座吴地古城焕发新姿:这几年来,吸引了无数年轻人到此创业发展,航空航天、生物医药、高端装备制造业的一批又一批海外学子、顶尖科学家翩翩而至。超过380家的德企陆续扎根太仓,形成了一个独特的城市生态。

 

当温婉含蓄的中国风,与严谨细致见长的西式工业文明交融汇合,人才、资金等各种要素富集,产业得以重构,城市能级也迅速跃升,一切都是顺理成章的样子。毫无疑问,在环长三角一体化城市集群中,太仓无疑是成长和发展较好的城市之一。

但作为沿海高质量发展的城市典型,太仓得以迅速成长不止是政治昌明、高效廉洁、地理优势等因素,更多是因为太仓历届政府多年来重才引才,牢记人才是第一资源、创新是第一动力,胸襟开阔,兼蓄并收,对各类海内外人才爱戴有加,日积月累,逐渐成长成为苏南地区的人才高地。

 

太仓为什么能赢,这座苏南重镇的成长秘笈是什么?或许从官方的这组数据可以看出部分答案:截止至今年六月,太仓新落户人才项目150个,同比增长257.1%,其中注册资金超1000万元项目89个、博士创业项目107个,人才项目引进数量和质量刷新历史之最;101个项目申报太仓科技领军人才计划,同比增长159%,创历史新高;新增本科以上企业创新人才11315人,同比增长139.4%。

 

一些年轻人还不了解太仓,甚至没有听说过太仓,一批又一批他们的同龄人却放弃了北上广深,来到了太仓。是什么在吸引着这些优秀人才?

 

“上海下一站 下一站上海”成为太仓城市新名片

 

 

上海的“堆米效应”

 

这可以说是太仓交出的一张优秀的成绩单。

 

有数据显示,在2020年全国综合竞争力百强县(市)排名中,太仓位列第6名,在2020中国县级市全面小康指数前100名榜单中,太仓位列第3名。

 

太仓的发展当然有着得天独厚的地理优势,东濒长江,与崇明岛隔江相望,南临上海市宝山区、嘉定区,西连昆山市,北接常熟市。这样显著的区位优势,自然叠加“一带一路”、长江经济带、长三角一体化和双循环等国家战略机遇,使得太仓作为苏州对接上海重要枢纽门户城市,变得非常自然。

 

顺应时代趋势,太仓市政府提出了“三高三对接”交通战略,主动融入长三角,加快构建安全、便捷、高效、绿色、经济的综合交通体系,实现“公铁水齐头并进、江海河互联互通”。

 

2020年7月1日,沪苏通铁路一期正式开通,平均每半小时就有一趟高铁发往上海,最快到达时间26分钟,最低票价仅15元。

 

今年6月28日,苏州市交通项目集中开工建设动员会在太仓召开,太仓市委书记汪香元指出,“一百年前,上海到外省市第一条公路、也是上海最长的一条公路——沪太路建成通车,开启了太仓与上海交流合作的华美篇章。一百年后,上海嘉闵线延伸至太仓,标志着沪太同城化发展进入全面提速的新阶段。”

 

太仓“5+1”轨道交通规划示意图

 

据悉,嘉闵线(含北延伸)至太仓段项目也是沪苏之间首条跨省市域铁路,建成后太仓市民坐地铁可直达上海中心城区,通勤时间1小时内的交通方式又将多出一种选择。

 

“我觉得,我们在太仓的优势,就是与上海衔接非常紧密。我家离上海站不远,以前经常开车,现在通高铁后,夜班结束,就坐高铁回家。”苏华钛瑞翔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长杨锐说。他的企业2020年底刚入驻太仓“中德创新园-航空产业园”,对太仓交通便捷最为感同身受。

 

2018年5月,太仓首次提出建设娄江新城的重大战略。作为拥有380多家德资企业的“中国德企之乡”,太仓基于长三角区域一体化中的定位,大力推动中德合作,建立中德创新城,从最初的中德中小企业合作区进化为中德中小企业合作示范区,并在此基础上打出具有前瞻性城市发展规划的重要先手棋——娄江新城。

 

“我们的目标就是,让太仓成为上海的下一站。”太仓市委副书记、代市长胡卫江说。

 

在娄江新城,既有高成长性的优势产业集群,也有成片富有生活气息的城市居民区;既对接因循长三角轨道交通布局,又有符合自身发展需要的城市发展定位,使得太仓实至名归地成为北上海的门户城市。

 

常态化赴上海举办招才引智活动

 

“城市发展有一个‘堆米效应’,就是社会在发展,GDP要增加,相当于盘子这么大,而米要一直堆,堆到一定高度的时候一定会沿着它边界向外拓展,而上海就是太仓家门口的这个盘子。”太仓高新区党工委副书记、管委会主任李刚打了一个形象的比喻,认为太仓对接上海溢出资源有着独特的优势。

 

 

做到才至如归

 

胡卫江那时总结了一句话,意图让各路人才来到太仓,不再说去太仓,而是叫回太仓。

 

一个“回”字足够显出太仓引才的满满诚意。

 

深入实施人才乐居工程,优化留才生态

 

说起来,太仓的生态环境,也一直是让人才有宾至如归感的一个加持因素:建成区绿化覆盖率达40%,全市保有耕地40万亩,省考以上断面水质优Ⅲ比例达100%,空气质量优良天数比例达到85.2%,自然湿地保护率达72.4%,“一心两湖三环四园”城市生态体系持续完善,真正做到了“人在园中,园在城中”。

 

“在其他地方的时候,特别的嘈杂。”嘉创飞航(苏州)智能科技有限公司首席技术顾问符文忠感受是,“到这边后,就感觉特别舒畅,就像到了欧洲的一些小城一样。”

 

另一种生态的打造是太仓最为注重的,对于初创型企业来说,资金的短缺和客户资源的匮乏都是他们面临的首要问题。在以产才融合为特点的太仓,目前大部分人才都集中在产业上,创业者很多。太仓当地官员明白,人才的聚集推动产业的发展,产业的发展会进一步促进人才的集聚。引进各类人才只是第一步,为人才的发展营造阳光、空气、雨露等良好的生态空间,才是最为关键的举措。

 

“科技型初创企业最大的特点就是研发周期长,因为都是仪器设备,一台的订单价格也比较高,要三四十万,这种情况下我们要去获得客户的信任是比较难的。”苏州瑞霏光电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长万新军举例说。为切实解决企业面临的类似问题,太仓积极与六七八九集团合作。目前,两者合作建设的太仓-张江协同创新中心已经进入了最后的签约阶段。

 

为给人才提供良好的发展生态,科创载体的建设和完善也是太仓始终致力于推动的工程。胡卫江说:“科创载体最理想化的,就是要做成人才社区的样子。这里面有人才供应,有服务配套,真正做到了人来了之后,带着人脑,带着电脑,我做我的人才供应,你在我的科创载体创业、孵化,在这个社区里面什么都有。”

 

这样近理想化的科创载体如今在太仓遍拾可见。

 

离公司不到100米就是宿舍,下班后走30米就能到食堂,平均15块就能吃到各种餐厅的各色菜式,还提供免费的汤和米饭。太仓的服务让企业人才赞不绝口。“我们留在这里很大一个原因就是员工不用在外面住宿了,从治安各方面都有一个保证,一日三餐在这里,这点特别好。”一位创新人才说,“而且租房也很便宜,每个人单间几百块钱一个月。”

 

李刚说,太仓的初衷是要把城市打造得非常宜人宜居,把最好的环境留给各类高端人才,让科学家在这里静心沉思,灵感发现。

 

 

如何精准扶才

 

太仓中德创新园(航空产业园)

 

2021年6月2日,太仓市政府发布《关于打造航空航天、生物医药等重点产业人才高地的若干措施(试行)》,在普惠政策上升级,加大对太仓市航空航天、生物医药等重点产业领域的政策优惠,为太仓市接下来在这两个产业上的重点发力提供差异化、精准化支持。

 

“精准化实际上就是差异化,你做到精准了,他就有差别了。”胡卫江这样评论这个加重版的人才新政,“因为引进人才为的是服务产业,产业明确之后,政策肯定也要相对明晰,这样就可以引导不同的地方发展不同的产业。”

 

两周后,“神舟十二号”火箭发射直播吸引了无数网友围观,相关报道频上热搜,无数国人的心随着“神舟十二号”火箭的成功升空大受鼓舞,而对于西工大太仓长三角研究院的诸多科研专家来说,这份振奋的心情前面要加上一个“更”字。

 

自2015年起,国内商业航天呈现蓬勃发展趋势。看准了国家对航空航天行业专业化的需求以及自身的发展需要,太仓及时调整战略,斥资100多亿,建设西工大、西交利物浦大学太仓校区和西工大太仓长三角研究院,为太仓未来“三航”产业的发展打下扎实的基础。

 

太仓领军人才企业在纳斯达克上市

 

与之相配套的是,太仓还建立了以科创中心、研发中心、会议中心和学生、教师公寓为核心的科教创新区,一方面对接大院名所的科技成果,并使之产业化落地,另一方面营造出一种符合年轻人工作生活的商业模式,使各类人才能留得下,待得住,过得好。

 

“国家未来将长三角作为航空航天一个重要的发展基地,今后这些产业的主机厂会在上海,配套的可能在上海周边,太仓的发展环境最为吻合。”入驻太仓的一家高新技术企业负责人如是说。

 

 对于重点产业的发展、人才政策的具体实施,太仓有着独到的理解,从来是稳扎稳打,不盲目推动、胡乱砸钱,而是将人才和项目捆绑在一起,精准施策,循序渐进,稳步推动。

 

“去年我刚来太仓,有幸被评上太仓科技领军人才,得到了政府提供的两百万项目启动资金。” 海德韦尔(太仓)能源科技有限公司总经理顾茸蕾对太仓人才服务很是赞许,“基本是一事一议,几乎是无微不至,小到装修补贴,大到厂房租赁,包括企业发展中的投融资需求对接,都会给与一套量身定做的方案。”

 

顾茸蕾说,人才来太仓,你会感到每个细胞都无比熨帖,这里有一切,正是你所要的东西。

 

创建时间:2021-07-09 14:37
查看详情》

Reliable because of professionalism

海德韦尔(太仓) 能源科技有限公司

利用空气 增压空气 净化空气

让可再生能源成为未来社会的主要驱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