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雄韬股份总冠名】直击高工氢电年会(一):氢能“商机”与企业谋略

 
 
“当前整个氢电行业在国家政策支持下已处于爆发前夕,冬奥会即将到来,更让业界看到了产业发展的巨大前景。”高工氢电董事长张小飞博士在2021高工氢电年会开幕致辞时说道。
 
高工氢电董事长张小飞博士
 
 
“过去一年中国氢能行业取得了非常大的进展,包括示范政策落地、三分之二的央企投资氢能、外资布局中国市场,都是氢能产业向好的信号。”雄韬股份董事长张华农在致辞中也同样表达了氢能产业积极向好的判断。
 
雄韬股份董事长张华农
 
 
此外,在12月12日当天的年会上,众嘉宾论道氢车示范新格局与企业谋略;探讨绿氢崛起下的新变化;解读部件国产化加速背景下的加氢站建设新趋势。
 
演讲嘉宾们的一致意见是:1、氢电产业正在逐渐步入发展的快车道,未来用氢成本,燃料电池成本将持续降低;2、双碳目标下,氢能将与光伏等可再生能源深度结合,“绿电+绿氢”前景广阔;3、氢气的制储运蓬勃发展,液氢、固态储氢等方式方兴未艾,压缩机、管阀件等核心部件国产化进程加快。
 
 

【新研氢能冠名】开幕式专场


打开国产降本快速通道,氢电行业前途光明

 

张小飞:中国有望孕育全球最大氢电产业链

 
张小飞对氢城示范下的产业格局进行了分析。他认为,当前氢电产业呈现几大显著特点:全国迎来氢电发展潮;绿氢前途光明,大企业争相入局,大订单不断释放;储运方面液氢标准实施,管道输氢项目启动;央企领头加氢网络建设,加氢站建设运营换新局。
 
应用层面,中重卡、大客车需求为先打头阵,城内(环卫)、城际(轻卡)场景应用做探索,乘用车租赁运营做尝试;燃料电池产品技术层面,大功率系统不断推出,电堆功率密度竞高;外资品牌本土化来势汹汹,资本投资氢电的热度提升。中国拥有全球最大的氢电市场,政策和市场红利带动产业升级,有望孕育出全球最大的氢电产业供应链。
 

柴茂荣:未来5年电堆材料成本有望降至50美元/kW

 
 
国电投氢能首席技术官柴茂荣博士判断,未来的能源体系肯定是多能源并存的体系,是一个多能互补、多元耦合的过程,氢能将逐渐处于中心位置。我国氢气产能占世界的1/3,用氢不是问题,未来燃料电池用高纯氢价格会逐渐降低。到2030年平均绿氢成本可能会2.3—2.5美元每公斤。此外,燃料电池成本在未来5年也会有很大的降幅,电堆材料成本在2025年有望降至50美元/kW。
 
现阶段国电投氢能已近完成了从催化剂、膜电极、双极板到电堆系统的全产业链布局,公司利用大型能源央企的优势,把燃料电池产业链所有核心技术都留在国内,助力产业化。
 

章俊良:降低铂载量是未来燃料电池规模化商用的关键

 
 
上海交通大学燃料电池研究所所长章俊良教授指出,受全球铂储量限制,高铂载量、高成本膜电极成为燃料电池汽车大规模推广“卡脖子”难题。低铂化是解决这一难题的根本途径。目前实现低铂膜电极普遍存在难以满足高功率输出、无法实现长寿命运行、不能适应复杂运行工况的挑战。
 
目前上海交通大学燃料电池研究所已经开发出具有超低传质阻力的新型低铂合金膜电极来解决性能问题;开发出新型抗腐蚀铂合金催化剂及其批量化制备技术来解决寿命问题;开发出憎水性梯度分布的非均质膜电极叠层制备技术来解决工况适应性。
 

齐志刚:金属板电堆迎来产业发展新周期

 

 

 
新研氢能首席技术官齐志刚博士认为,金属板电堆在功率、功率密度、重量、体积、抗振、批量制备、冷启动等方面优势明显,数据表明金属板电堆的寿命并不一定比石墨板电堆寿命短,国内金属板电堆发展迅速,一些性能指标已达到世界先进水平,迎来了产业发展的新周期。
 

宛朝辉:氢能重卡,利刃出鞘

 
 
三一重工氢燃料产品规划院院长宛朝辉博士指出,燃料电池重卡优势是续航里程长、抗低温性能好。目前国内燃料电池重卡存在系统功率普遍偏小,导致配套动力电池容量普遍偏大;车型全部采用35MPa高压气态氢等方面的不足。
 
针对这些问题,宛朝辉博士提出以下几点目标:开发低成本大功率燃料电池系统;开发氢能重卡专用底盘;提升储氢密度,提升续航;降低氢气成本,提高经济性;增加加氢站数量,提高便利性。
 

赵红光:氢能客车加速前行

 
 
中通客车客车研究院副院长赵红光表示,当前氢车推广存在政策的局限性(仅三个示范城市群)、购置成本、运营成本居高不下、可靠性达不到市场要求、加氢站少,加氢不方便等痛点。
 
车及市场对供应链有几大显著需求:系统的集成化、系统的模块化、高安全性/高可靠性/高经济性/高舒适性、智能化/网联化。
 

周齐齐:工业车辆氢能探索

 
 
合力股份副总工程师周齐齐表示,预计到2025年,全球叉车销量将达238万台,其中氢能替代的市场广阔。物流仓储、食品(冷链)、石油化工、造纸等行业都是未来国内氢燃料叉车主要应用场景。合力股份将联合上下游产业链企业,共同打造场区内低碳工业车辆新能源解决方案供应商,致力于氢能在各相关行业的推广及应用,帮助客户实现减排目标。
 

高鹏然:燃料电池电堆单电池模块工艺的探索

 
 
雄韬氢瑞总工程师高鹏燃博士表示:“我们要做用户买得起,用得放心的电堆,简单而言就是高性价比、高品质和高安全性。雄韬研发制造电池已有近30年历史,形成了一套行之有效的‘方法论’,坚持以客户需求为中心,并将所有细节工作落实到开发过程中,包括产品研发、品质控制、产线布局以及大数据分析,最终交付给客户满意的产品。”
 
 

氢能专场


制储猛进,绿氢崛起

 
“双碳”目标牵引下,国内发展绿氢的呼声日渐高涨。今年以来,大型能源企业及上市公司纷纷上马绿氢项目,绿氢产业正在崛起。 
 

吴浩:加入碳交易,助力氢车推广

 
 
美锦能源氢能事业部部长吴浩表示,2021年是双碳战役的开启之年,美锦能源走在时代前列,率先展开集团内部碳核查及制定内部碳中和实施方案,并主导联合多方力量成立碳资产运营公司及推动国内首个氢燃料减排核算方法学研究。公司用创新突破的方式及付出的巨大努力,推动能源行业低碳发展,推动氢能行业革新发展。
 
目前美锦能源布局氢能全产业链卓有成效。加氢站方面,目前美锦能源已建成8个加氢站,还有8个加氢站在建。十四五期间,美锦能源将在全国范围内布局加氢站300座以上。
 

康凯:“绿电 + 绿氢”是助力实现碳中和的有力武器

 
 
隆基氢能产品及解决方案营销总监康凯表示,在“双碳”目标下,现阶段我国碳减排时间短、任务重;经济转型升级压力大;能源系统转型难度大等难题。在深度脱碳这条道路上,只有“绿电+绿氢”才能加速能源转型,从根本上解决制氢的碳排放问题,同时有效克服可再生能源间歇性、储存性问题。现阶段,隆基氢能1000Nm³/h的碱性水制氢电解槽已经下线,隆基氢能将持续助力打造可持续的生态系统,推动零碳地球愿景的实现。
 

李怀恩:深耕上下游,打通产业链

 
 
中集安瑞科氢能研究院院长李怀恩表示,制氢方面,全球现在氢产能大概每年是7000多万吨,中国占到3000多万吨,主要是靠煤化工制取;储运方面,液氢是比较可行的一种大规模远距离的储氢方式,最大的优点可以利用现有交通运输的体系来使用。中集安瑞科具有多年高压气体加气站的设计和建设经验,是国内为数不多的可以自主制造提供储、运、加全套设备的氢能核心装备制造商。2022-2023年,旗下合资公司中集合斯康IV型气瓶年产10万支产线及系统工厂将建成投产。
 
 

杨成玉:碱性水电解制氢设备集成化、模块化是趋势

 
 
考克利尔竞立技术总监杨成玉表示,近年来,随着氢能产业的发展及对氢气需求的提升,碱性水电解制氢设备的大型化、集约化成为业界关注的焦点。碱性制氢设备在大型化的同时,要做到多对一形式的集成化、模块化已是势在必行。现阶段,公司生产的单体产氢量1000m³/h及以上的大型化设备,占据全球主流市场份额,公司还主动推出了制氢设备大型化、集成化、多个项目的电解槽多对一方案。
 

章宏:拓展兆瓦级PEM 电解水制氢设备市场

 
 
康明斯中国氢能制氢设备总工章宏认为,碳中和目标下绿氢及相应的水电解技术迎来发展机遇,由绿氢辐射、延伸到各个行业,以带动下游行业的脱碳、去碳,成为大势所趋。对于康明斯来说,主要大力发展PEM质子交换膜水电解制氢。公司现在正在研发针对于更大兆瓦级的、更集中式制氢的百兆瓦级以上的产品,目的也是为了降本提效。
 

谢秀娟:液氢关键技术装备市场化提速

 
 
中科院理化所研究员、博导,科技部重点研发计划液氢项目首席科学家谢秀娟认为,液氢具有储氢密度高、氢气纯度高、经济性强等显著优势,是未来大规模存储运输的有效手段之一,但由于技术门槛高、标准不完备等因素,在国内长时间以来发展相对滞后。随着国内三项液氢标准的发布,液氢市场发展提速,预计2035年国内将出现高压气氢储运、液氢储运和管道储运等多种氢气储运方式并存的局面。
 
中科富海作为中科院理化所的孵化公司,已实现液氢关键技术装备自主可控,目前以北京为研发总部,沿着江浙一代的气体公司以及中山的制造基地在进行全国布局,未来有望成为整个液氢产业链的示范企业。
 

【中鼎恒盛冠名】加氢站专场


部件国产化加速,加氢站迸发

 

罗克钦:资本助力,国产化加氢站压缩机加速

 
 
“中鼎恒盛公司愿景是‘让氢气服务我们’,目标是‘做您身边最值得信赖的隔膜压缩机专家’,产品价值是‘帮您最快速度建设最赚钱的加氢站’。” 中鼎恒盛总经理罗克钦表示,中鼎恒盛将以最快速度交货、极致的性价比、长期运行低能耗的标准和注重安全、环保、节能的技术领先优势服务氢能行业客户。
 

李明昕:新国标下加氢合建站蓬勃发展

 
 
正星氢电工程技术中心副主任李明昕介绍了国内加氢站建设的现状、新国标在建站实践中的应用指导和正星在加氢站建站方面的经验。凭借多年的自主技术研发与产品创新,正星氢电在2021年收获颇丰,目前加氢站装备和系统系列产品已经覆盖了国内近40座加氢站。其中,在国内建成、在建以及待建的加氢站和油氢合建站共计21座,预计到2021年底将超过25座。
 

郭魏:液驱压缩机在加氢站的实践应用

 
 
海德利森CMO郭魏表示,高密度商业加氢站对压缩机有五大需求:选择临氢材料、应对频繁启停工况、考量综合功耗、考虑总体拥有成本(TCO)、准备70MPa的需求。海德利森液氢大排量氢气专用压缩机有十大特点:维护简单综合成本低;活塞寿命长无污染风险;散热效果好安全性高;结构经典设计合理;排气量可调节能环保;无油润滑安全可靠;双缸设计综合能耗更低;一机多用模式灵活;耐氢脆材料全球领先;频繁启停适合真实工况。
 

孙明民:氢用阀件国产化提速

 
 
神通新能源总经理孙明民表示,国外在氢能管阀件的研发上有相对超前的基础研究,这使国外企业的氢能管阀件市占有率在国内占据较高市场份额,享受了第一波市场红利(市占率超过80%)。国产替代进口的机会在于:1)基础研究差距逐步缩小;2)很多优秀的基础工艺、材料大量引入国内;3)国产品牌的自身优势:性价比、服务、供货周期;4)重点产业解决供应链卡脖子问题的硬性需求。
 
神通新能源所有产品均为自主设计,坚决走自主创新之路,到今年12月,公司累计订单近1000万元,建成5万套/年产线。
 

方沛军:双碳目标下氢能产业发展机会

 
 
氢枫能源董事长兼总经理方沛军表示,发展氢能是实现双碳目标的重要途径,保守估计, 2050年氢在我国终端能源体系中占10%,氢气需求量接近6000万吨,产业产值达12万亿。当前,氢枫能源立足加氢站运行,构建氢能网络,打造制、储运、加、用氢能网络循环,已将业务拓展至上游制储氢以及下游用氢;氢枫能源目前还在留意SOFC分布式发电、SOEC电解高温蒸汽制氢、PEM制氢的发展前景;区域上,氢枫能源已在河南、山东及广东地区展开深入布局,同时已收购了一个澳大利亚的固态储氢公司Hydrexia PtyLtd.,以进军海外市场。
 
创建时间:2021-12-13 09:30
查看详情》

Reliable because of professionalism

海德韦尔(太仓) 能源科技有限公司

利用空气 增压空气 净化空气

让可再生能源成为未来社会的主要驱动力